朱家璧
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侨乡象达镇朱家庄村头古香樟的树荫下,屹立着一座巍峨的牌坊,坊额四个大字:慧治枌乡。这个“枌”字不多见,意为白榆树,“枌乡”即故乡,语出《汉书·志·郊祀志上》汉高祖刘邦“祷丰枌榆社”“谨治丰枌榆社”典故,“慧治枌乡”可视作乡土中国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和对学子的勉励。
象达朱家庄是共和国少将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员朱家璧的故乡,两株古香樟、一匾“慧治枌乡”,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,也见证了朱将军离乡追寻真理、回滇丹心为民的殷殷桑梓之情。其中,朱家璧的生平事迹更是体现出爱党爱国爱云南的可贵精神。
慧治枌乡牌坊 供图
1938年11月,朱家璧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1月,朱家璧与刘林元一起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呈文《我们对于将来回云南及滇军中工作意见的报告》,文中陈述了回滇军开展革命工作的必要性,“我们愿意到云南工作,而且应该到云南工作”。选择重回云南,就是带着共产党的烙印不惜将自己置于白色恐怖之中。这种主动请缨重返已逃离出来的龙潭虎穴之行为,反映了朱家璧“慧治枌乡”的初心不改。
一次,转战途中,朱家璧赋《行军有感》一首:
布缕草鞋六股筋,苍山怒水万里行。
穿林破雾芦笛响,边寨父老壶浆迎。
诗中流露出边纵官兵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同时也反映出这支人民武装深受三迤人民的厚爱与支持,朱家璧践行一生的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作风处处可见。
1992年,朱家璧同志叶落归根“埋骨桑梓地”,以他一生初心不改的家国情怀感召着这片故土,激励着龙陵人民为美好生活勇往直前。
前人“慧治枌乡”的教诲和期望必将在龙陵象达革命老区代代相传。
云南网记者 李亚芬 通讯员 侯云鹏